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

台3丙




台3丙線為台3線的一條支線,全線道路僅2車道配置,早期路寬僅單線道,後來於民國65年左右拓寬為現在樣貌,可從沿路的社寮橋、中州橋以及集集橋(68年)完工日期看出。沿途所經過的山仔腳、社寮、後埔仔(富州)以及劉厝等都是擁有多年歷史的聚落,為串連竹山、集集之間的重要道路。

紫南宮因為發財金逐漸有名氣之後,本省道的交通流量每當重要節慶、活動時總是一個不小的惡夢,好在民國97年之後內政部消防演訓中心成立,也同時興建聯外道路才讓台3丙線的交通流量獲得紓解。




本路段流程演變:

0.名竹大橋(早期名稱為「南雲大橋」興建前本路段已經是頗重要路線,當時竹山~名間交通需經濁水吊橋。

1.1966年省府公報為投43線,路線為「集集~水底寮」,長度7.090公里。

2.1976年投43線改編至社寮國中旁巷道至今,原路線改編為台16甲,「林尾~水底寮」,長度7.143公里。

3.1984年本線繼續延伸15公里至水里市區(今投27線終點)為「水里~水底寮」。目前在集集市區附近還留有一面9.5k里程牌(街景

4.1990年台16甲線編號廢除,分別改編為台3丙「水底寮~林尾」長度7.133公里以及投27線(11.1公里~20.043公里)以及集集鎮市區道路。





名竹大橋興建之後台3丙線(集山路一段)的交通流量獲得分流,此路口也闢建了三角分隔島,屬於重要路口。過去此省道在編定台3丙線之後起點牌以及0k小牌一直從缺,一直到2010年里程重測後才有0k牌面,2014年12月配合全省省道起終點大牌設置工程,至此才有起點大牌。

此聚落為「山仔腳」,離公路總局資料的起點「水底寮」還有一段距離。



1990年原本此路段台16甲被解編,沿途指標(包含集集路段)原有的台16甲全部被遮去,都貼上現在可看到的台3丙。



社寮里由於紫南宮的收入豐厚,於是回饋於地方,那裡的小孩子就學就醫等都有很多福利以外,也興建了很多導覽設施以及意象設施,2014年底沿途均可看到新式的導覽圖以及解說牌。




紫南宮原有路口,旁邊就是社寮派出所,消防演訓中心聯外道路闢建後此路口才免於塞車,不過從集集、水里等東側鄉鎮過來者還是要從這裡進入比較快。



富州里的密集房舍。



沿途除了社寮、富州以外,大部分路段均為種植農作物為多。




集集大橋南側,與集集攔河堰平行,照片左側可看到舊時的濁水吊橋遺跡以及仿作的隆恩圳隧道造型。




南投縣竹山隆恩圳鑿於清乾隆五十九年(西元1794),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,是一座以人工開鑿的隧道,將水源引致社寮四里供居民灌溉使用,長約一公里的水道兩端落差僅八十四公分,在早期測量不便的時空下實為珍貴。民國八十四年為興建集集攔河堰,計畫將隆恩圳引水隧道全數封閉,經過深入了解後發現水道前段八百餘公尺已遭封閉,後在地方人士的奔走之下僅存的百餘公尺得以保留,並設置解說牌,可惜的是減去日治時期增建的部份長度,真正於清朝興建的水道已不到一百公尺,目前竹山鎮隆恩圳已列為南投縣定古蹟。






集集大橋興建於1979年(民國68年)為取代濁水吊橋,目前此橋老舊,惟尚未聽說有改建計畫。




濁水吊橋目前只剩北側還有吊橋頭,南側僅存橋台一座。



翻拍於南投縣老照片特輯一書。




台3丙線通過集集大橋後進入集集鎮,前後僅約1公里就來到終點了,直走為舊有的台16甲路段,右轉可通往集集攔河堰以及台16線,左轉通往集集綠色隧道的縣道152線。原本此地沒有終點牌,2011年本人上書公路總局建議後才有終點大牌,當時里程標註為7K+125,2014年12月配合全省省道起終點大牌工程,改為標準樣式至今。




左轉縣道152集集綠色隧道岔路。

下方分別為2014年以及2010年拍攝照片記錄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